美国《财富》杂志指出,欧盟那些用于制造电动汽车和风力发动机的稀土永磁材料,超过90%的供应来自中国。而欧盟“原材料联盟”将由工业界企业、各国政府、民间团体及投资者等组成,该联盟将首先关注稀土永磁原材料的供应,而后再关注其他关键原材料。
然而,欧美想要稀土供应链本土化、关键原材料进行自给自足并非易事。分析师认为,成本、原材料获取渠道和环境问题,或将成为打造独立供应链的最大障碍。
供应链风险管理公司Interos的首席执行官珍比斯切利(Jennifer Bisceglie)指出,这(独立供应链)维持起来非常困难,成本也很高。她表示,当建立一个完整本地供应链时,如果这些原材料与劳动力并非本地供给,应考虑培训劳动力与获得原材料的成本与费用。
稀有金属领域公司SMM的分析师胡岩则表示,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议案提出了税收优惠,这将增强美国企业间的竞争力。但各国在当地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与设备仍需要时间,并且采矿与勘探还面临着环境问题,可能造成会重大破坏。分析师指出,美国稀土资源丰富,但包括劳动力成本和能源生产成本较高,美国也需要权衡环境成本和陆上稀土产业的效益。
生产稀有金属的公司Almonty Industries的首席执行长布莱克(Lewis Black)称,鼓励供应链多元化是明智之举,适当的联邦政府支持可能也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,否则企业将继续严重依赖中国。但布莱克表示,供应链转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特别是当其他国家的成本更低时。
布莱克指出,中国企业是“非常优秀”的运营商,可以建立库存,而不用担心库存贬值会对资产负债表造成冲击。对于许多买家来说,“当他们没有其他地方可去时,他们不得不去中国。”
一些质疑欧盟计划的人士还指出,欧盟过于关注采矿业,而对回收利用产业重视不够。
尽管欧美国家正试图结束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,但一些稀土矿商的高管却认为,这些国家并不需要打造一个完整供应链市场。美国唯一的稀土开采商MP Materials高管利丁斯基(Jim Litinsky)就表示,“并不需要整个供应链,它只需要成为供应链中的重要部分。”
稀土被称为“工业维生素”,被用于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、电动汽车、国防军事设备等领域的生产中。而中国是全球稀土的第一储量大国,也是第一生产大国,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有重要位置。路透社曾指出,中国的稀土加工能力是全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5倍。若美国要达到中国稀土加工的水平,必须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建造稀土加工厂。此外,中国的稀土加工技术高、成本低,其他渠道很难竞争。